## 松山 | 拜拜,丸子!
正在离开松山的电车上,望着窗外濑户内海的景色,趁热写点感想。
3月20日就离开本州岛前往四国了。首先乘坐的便是JR四国最繁忙的Marine Liner跨海快速电车。列车行驶在濑户大桥的狭窄铁路桥上,两方是一眼望不尽的群岛和蔚蓝的大海。那种蓝色,是一种词穷的蓝。就这么说吧,一般来说我们用相机拍了照片,在调色的时候都是要加一点饱和度的,这样的照片色彩才看起来好看。但是在这里拍摄的大海,后期根本不需要加任何饱和度,多加一点都不好看,都显得颜色很假。肉眼看上去就是那种非常纯粹的青蓝色,连带着天上的几朵薄云也被染成了深蓝色。水天相接浑然一体的景色,绝美。
这次来到松山主要是为了巡礼梅津寺车站,也就是1991年的古早日剧『东京爱情故事』里男女主分手的那个地方。是一个海边的无人车站。海边的栏杆上被慕名而来的巡礼者们挂满了剧中女主赤名小姐的同款丝巾,上边就像挂在神社的绘马一样写着每个人许下的愿望,或者就单纯地写着「拜拜,丸子!」。我很喜欢这种认真翻阅绘马上的留言的感觉。来自不同时间的我们仿佛我们仿佛在此刻面对面,为我们一同喜爱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很享受这种沉默无声但却心潮澎湃的感觉。
想再多展开说一下『东京爱情故事』这部电视剧。这应该是我看的唯一一部日剧。它所描绘的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末尾的那种氛围,至今都是很多人(包括我)想象中的日本都市的样子。车站里混杂的人群、急促的发车音、刻进DNA里的报站广播;NTT大厦、东京塔、彩虹大桥;驶过城市高架桥的新干线、疾驰在首都高上的出租车、羽田空港刚起飞的飞机;还有吐出IC卡的绿色公共电话……还有配乐,每一个元素——或者说——意象,看到之后,都不禁感叹一句:「啊,这真的好日本」。那种高度统一的氛围,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城市也不能复制的奇观。很多人把那种氛围连同当时的流行音乐风格总结为「City Pop」,但只有真正到达这个地方,才能体会到其中种种。
离开梅津寺后又去了道后商店街,那里有爱媛特产大蜜柑,但是都炒得太贵了,最后买了一个蜜柑冰激淋吃,本来以为会很酸,但是更多的是奶味,橘子的味道尝不太出来。那里还有一家很有名的道后温泉,听说是夏目漱石的作品里写过的地方,可惜我没看过那部作品。另外我对日本根深蒂固的温泉泡澡文化不是很感冒。我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泡澡,像他们这样一堆人一起在一个池子里坦诚相见,恕我真的无法接受。
在松山行程之外的一个意外之喜就是在道后温泉后边的伊佐尔波神社的表参道上看到了非常漂亮的樱花和街道景色!
摄影界有句老话,技术好不如时候巧;当时正是夕阳西下金光遍洒,站在上山台阶上在早樱的映衬下俯瞰被夕阳笼罩的街道,景色自带滤镜,面朝落日,街道两边的房子、招牌、电线杆,还有路上的车子和行人都被夕阳镶了一层金边,由于距离太远空气扰动的缘故,那些金光还像水波一样微微波动闪烁着,如此绝景悉数收入囊中,实属行程之外的意外之喜。
入夜,步行慢慢走了三四公里去了松山站前的摩天轮。小红书上说这里对外国人免费,但是到了一看这条优惠已经没了,转而变为外国人享受儿童同等的优惠(500日元)。(我是小孩.jpg)姑且算是坐了,但是感觉景色一般,完全没有大阪梅田的那个摩天轮惊艳。当时坐大阪摩天轮是傍晚蓝调时刻,而这次天已经完全黑了。究竟是时机不巧,还是景色确实不行,抑或是物是人非,那就不得而知了。
晚上九点左右,终于回到了住处。这时候还没有吃饭,因此随便走进了酒店楼下的一家印度料理店。日本莫名其妙的有很多印巴人,因此印度料理店开得到处都是。这家店老板娘应该是日本人,我看不太出来,没有很明显的南亚特征,而且日语口音很纯正;而后厨则是纯正的印度大叔,留着浓密的络腮胡,包着厨师头巾。我还在门口翻看菜单的时候,老板娘就出来招呼我了。之前分别在东京和京都吃过两次印度料理,都非常好吃,因此这次也就毫不犹豫地走进去了。
插句题外话,孤身个人去高级餐厅吃饭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尴尬!无论是之前去吃神户牛排,还是这次来吃印度菜,自己一人在装潢优雅的餐厅里默默吃饭,并且旁边服务生还在不停地嘘寒问暖端茶倒水,真的是有一种莫名的尴尬!这时候如果可以跟朋友边吃边聊就好了;然而在这种环境和气氛下连掏出手机来玩都有一种莫名的尴尬,所以最终只能吃饭的时候什么都不干,思量每一个动作是否优雅,然后笨拙地做出来,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嘴里。跟邻桌推杯换盏有说有笑的顾客相比,我这桌简直太尴尬了!
点单的时候也是又上演了经典一幕——我报菜名倒是挺流利,但是报完菜名老板娘问我口味偏好的时候我可就遭大罪啦。她语速又快又有方言口音我听不太懂,菜单上那一大串片假名更是让人抓狂。我支支吾吾地说了半天之后她终于忍不住了:「你是外国人吧?」/捂脸哭
这家店不便宜。随便吃点就要2500上下。我翻了半天菜单,选了鸡肉咖喱、烧饼、沙拉和饮料。日本人本身也会吃咖喱,但是日本咖喱跟正宗的印度咖喱不太一样。印度咖喱更甜,里边会有整块的大肉块,而且感觉更稀薄。最重要的是印度咖喱是单独盛在一个小碗里吃的,不像日本咖喱那样是浇在米饭上吃。至于烧饼,印度料理最经典的吃法就是撕烧饼蘸咖喱吃,这个就都司空见惯了。然而最有趣的是菜单上烧饼的叫法居然是「ナン」。后来翻了一下输入法发现没有对应的汉字,所以这个名字应该是音译的中文「馕」吧!至于中文中的「馕」是否是外来词,这点就不得而知了。沙拉就是普通的杂菜沙拉,乏善可陈。饮料是可尔必思。这是一种类似于益生菌乳制品的饮料,但是口感感觉比益生菌饮料更滑(我想不出更合适的词来描述这种感觉,就是可尔必思与益生菌饮料相比,口感分别更像油和水),可能还加了果汁,因为有水果味。这种饮料我尝了之后感觉一般般,喝奶就是喝奶,我不太喜欢喝奶制品饮料。但是国内似乎有好多人非常喜欢这种味道,不惜花高价从日本海淘。
这个馕其实是比较小的,我都快吃完了碗里的咖喱还剩了好多;加之我今天走了好多路实在是太饿,所以又叫来老板娘加了一个馕。菜单上写的单点馕700日元,但是当时没吃饱想着吃到嘴里的就不亏,所以还是点了。但是结账的时候发现单点的这个馕并没有多收钱,搞不懂。后来想了想这个套餐本来就很贵了,这个级别的餐厅主要是卖服务,食品的成本远没有定价那么高,所以之后的加餐大概是默认免费的了。